大家現在都已經開開心心放假了吧 
相信很多人對端午節的印象還停留在屈原和粽子上 
端午節是何時被定為法定節假日的? 
端午節的來歷到底是什么? 
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? 
如果您對以上問題一無所知卻仍在享受假期 
難道你的良心不會痛么!請自覺回單位加班! 
 
	 
 
	  
 
	 
 
	 事實上,端午節并不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設 
相反是屈原選擇了端午節這天投江 
作為老牌傳統節日 
加之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和浪漫主義詩人 
于是端午節更加受到后世的重視 
(PS:感謝左徒大人用繩命為我們換來的假期) 
 
	 
 
	  
 
	 
 
	端午節源于農業時代的祭祀活動 
是上古先民為崇尚自然、敬畏上天所設 
按自然節氣規律,端午節這天陽氣驟升,惡蟲疾祟之氣也隨之升騰 
古人會在這天喝雄黃酒以避惡蟲 
將艾草用水煮沸來洗澡以掃除邪污以求平安 
門前插桃枝以除邪祟 
總之一句話,端午節的習俗歸納起來 
就是一個字:“避” 
避蟲、辟邪、避惡、避疾、避燥 
 
	 
 
	  
 
	 
 
	  
 
而吃粽子的習俗,最早見于西漢 
當時稱為梟羹,類似于我們今天的竹筒飯 
而真正形成“粽子”形態,是在晉朝 
因為糯米有辟邪之效,蘆葦葉也有清心安神之功效 
所以吃粽子的習俗仍然是圍繞端午節的“避”字 
而對于屈原伍子胥的傳說只是美好寓意的附會 
 
	 
 
	  
 
	 
 
	 
 
	仲夏登高,順陽在上 
五月仲夏,是為端陽 
當此時民以桃艾雄黃等以辟邪障 
浴蘭焚香 
祈禳凈清 
以備炎燥之三夏,褪惡暑與先時 
在端陽夏至之際,過橋緣祝大家 
體泰安康,清凈呈祥 
 
	 
 
	  
 
	  
 
	 
 
	  
 
	 
 
	 
 
 
	 
 
	 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